華中師范大學海南附屬中學教研室報道
媒體報道:http://news.ifeng.com/a/20140610/40665004_0.shtml
日前,華中師大海南附中舉辦了首屆青年教師比武活動。想不到,這所以“嚴”著稱的封閉式管理的學校,課堂教學竟然那么“活”!
請看看他們是怎樣實踐課程標準,在課堂上引進生活之水,帶領學生遨游知識海洋,探求未知領域的吧!
●聯想體驗法:讓思維穿越歷史的時空。
鮮丹老師。七年級語文課?!肚邎@春·雪》。十二三歲的孩子,能理解偉人的情感嗎?
懷疑是多余的。這堂課,是孩子們展示的舞臺,他們的熱情,他們的風采得到了很好地張揚。
欣賞了詞中描寫的壯麗景色后,老師要求學生找出自己喜歡的句子,充分發揮自己的聯想能力,并說說喜歡的理由。
有個同學說:“我喜歡‘千里冰封,萬里雪飄’這一句,因為用了對偶的手法,寫出了冰天雪地,雪花漫天的景象。”老師追問:“除了對偶,再看看‘冰封’‘雪飄’這寫出了雪的什么情態呢?”“動態,靜態,動靜結合,更加突出了雄渾的氣象。”
有個同學說:“我喜歡‘大河山下,頓失滔滔’這句,它用了夸張的手法,寫出了黃河結冰前的雄渾,磅礴的氣勢。”立即有個孩子站起來反駁:“老師,我覺得這句話表面是指黃河,但是也暗指中國當時遇到了困難,所以像黃河一樣失去了氣勢。”不料又有個孩子發表不同看法:“我覺得中國當時雖然遇到了困難,但同樣能克服困難,因為詞中提到‘欲與天公試比高’,這說明要戰勝困難,與天公一決高下。”……
鼓勵聯想的啟發提問,讓孩子們的思維豁然開朗,盡管有些回答屬于“過度詮釋”,雖顯幼稚,但尤感可愛,而且,整個課堂頓時鮮活了起來……
●表演法:給思維插上了翅膀
七年級政治課。課題:防患于未然。教者:肖海燕老師。
老師:犯罪行為會造成如此危害,我們應該怎樣做才能遠離違法犯罪呢?
學生:……
抽象的問題讓學生難以回答。老師靈機一動,說:小程犯罪了,我們今天給他一個機會,讓他坐上哆啦A夢的時光機,去跟過去的自己懺悔。大家說好不好?學生齊聲說“好”。
老師接著說:現在我們有請兩名同學分別扮演現在犯罪的小程以及過去還沒有養成不良行為的小程,哪些同學愿意嘗試?
幾名同學舉手,躍躍欲試。
老師請上兩名同學說:“大家在看他們表演的同時,要留意他們交談的內容,想想是從哪個角度出發進行懺悔的。”
……模擬生活表演之后,學生的話匣子,神奇地打開了。學生的思維好像插上了翅膀……
●進入角色法:讓聽課教師潸然淚下。
高中語文課是上《雷雨》,也是傳統篇目。怎樣讓高中沉悶的語文課堂“活”起來?任曉雪老師則采用了分角色朗誦法。要求自愿朗讀的學生進入角色,體會作品中的人物感情。
“好!痛痛快快的!你要多少錢吧!”
“什么?”
“留著你養老”
“哼,你還以為我是故意來敲詐你,才來的么?”
……
朗讀時,讀魯侍萍臺詞的同學帶著哭腔喊出:“這真是一群強盜……”“大海,我們走吧……”后面聽課的老師,也禁不住潸然淚下。
學生本來對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生活很隔膜,但老師先在背景知識方面作足了鋪墊,讓學生有了間接的生活體驗,所以學生朗誦時能情動于心。魯侍萍的悲憤,魯大海的憤怒,周樸園的陰險狡詐,在朗讀聲中表達得淋漓盡致。
生活是作品的源泉,閱讀就是走入生活。
●動手體驗法:讓抽象的知識化為妙趣橫生的場景
理科課程中,數學和物理公認是最難懂的課程,但在華中師大海南附中的課堂上,引進生活的“活水”后,變成妙趣橫生的課了。
高中數學課上,陳繁通老師要學生思考:動點M到定點C的距離等于R,則動點M的軌跡是什么?
安靜的教室,緊張的思考……看著大家疑惑的眼神,陳老師說:“沒關系,接下來我請兩個同學到講臺前協助我完成演示。請A同學站住不動,B同學繞著A運動,但是要保持確定的距離。”
剛開始時,B同學無法保持確定的距離,一圈之后B同學用手按住A同學的頭移動,全班同學哈哈大笑。陳老師笑著說:“請回憶一下B同學的移動路徑是什么圖形?”“圓。”“那么A同學相當于什么?”“圓心。”“大家繼續思考剛才的問題:動點M的軌跡是什么?”“圓。”
輕松愉快,幽默詼諧的課堂。原來數學可以這樣具體形象。
●想象體驗法:讓生活與知識對接
再看王燕飛老師的高一物理課:“重力勢能”。
課堂上先通過播放一則關于“5月16日不明飛行物墜入黑龍江境內”的新聞報道視屏引入新課,讓學生了睜大了好奇的眼睛。
王老師說:“同學們,通過剛才的事例,我們已經知道了物體由于被舉高而具有的能量叫做重力勢能,現在老師用手舉起這個乒乓球,并放置于韓財衍同學的頭頂上方,大家說,這個乒乓球球有沒有重力勢能?”
生答:“有。”
教者問:“韓財衍同學,如果老師現在從手中釋放這個乒乓球,你怕嗎?“
學生韓財衍昂頭笑答:“不怕。”
教者繼續問:“如果,老師現在把一個體積和乒乓球一樣大的鋼球從同一高度釋放下來,你還怕嗎?”
韓財衍把頭一縮,舌頭一吐:“怕!”全體學生大笑。
師問:“為什么?”
生答:“因為鋼球質量比較大,重力勢能比較大,會砸破腦袋。”
老師:“回答得很好,那么,重力勢能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關呢?下面我們一起通過一個動手探究式實驗來探究重力勢能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關。”
實驗總結:重力勢能的大小和物體的質量和所處的高度有關,物體的質量越大,所處位置越高,重力勢能就越大。
最后,老師不忘溫馨提示學生:“遵守社會公德,防止高空墜物。”
●假設場景法:情景課堂,學生是主人。
文科最后一堂是于丹老師的地理課《交通運輸方式》。
本堂課最大的亮點是“上海茶館”的情境討論。
“2010年世博會在上海舉行,而在一個早晨,上海一個小茶館里已經坐滿了人,這些人是干什么的呢?”
問題一拋出很快就引起了學生的興趣,同學們一個個瞪大了眼睛,伸長了脖子等著老師接下來的話。
接著教者交代了五位主人公的身份和工作內容,把學生分為6組進行討論,為主人公選擇最適合的交通運輸方式,同學們先是陷入沉思繼而開始激烈的討論。
“來自北京的IT白領B女士應該選擇航空運輸,因為她要整日穿梭于上海、廣州、深圳等地,應選擇速度最快的。”討論結束第三組的同學率先搶答。
“我覺得她應該選擇公路。”被老師封為糾察大隊的第六組站起來發表觀點。
“這個觀點很有趣,能不能說說你這樣認為的理由呢?”教者追問道,對他的答案表現出極大的興趣。
“因為她要整日穿梭,航空運輸的成本太高了!”
……
整個討論乃至整堂課教者都如是只轉承引導,把課堂還給學生。
●感官感知法:知識蘊含在生活的海洋中。
王丹老師的高一化學課。
師:俗話說:百姓出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那么作為烹飪五味之首的醋的化學成分又是什么呢?
生:乙酸。
師:醋的主要成分是乙酸,所以又名醋酸,大家知道醋酸具有哪些物理性質嗎?
展示乙酸溶液。
師:什么顏色,什么狀態?
生:無色溶液。
師:打開瓶塞,用手在瓶口處輕輕扇動,你感覺到了什么?
學生爭先嘗試。
生:具有強烈刺激性氣味。
師:現在老師在教室走一圈,現在教室都彌漫著這種味道,說明乙酸的是易揮發還是難揮發???
生:易揮發。
通過情景演示與連續的啟發式提問,讓學生毫不費力地了解了乙酸的物理性質。
比武課中,老師探索總結出來的方法可謂多種多樣。比如吳智的“小老師黑板演示法”,鄭佳佳的“小組競賽法”,周勇的“圖示法”,李裕秀的“觀察法”,周興會的“情景誦讀法”等。這些方法,讓課堂貼近了生活,讓學習變得生動活潑。
華中師大海南附中“把時間還給學生,把方法教給學生”的教學原則,催生出教師如此多的教學靈感,相信不久的將來,該校的課程改革之花,會越開越美!學生也會越來越喜歡在知識的海洋中遨游!
1.李裕秀的“觀察法” 2.周勇的“圖示法” 3.鄭佳佳的“小組競賽法”
4.周興會的“情景誦讀法” 5. 吳智的“小老師黑板演示法”
(攝影:劉肅寧 內容提供:參賽教師 綜合整理與撰寫定稿:湯登仲)
電話:校辦公室:0898-65230317 傳真:0898-65390915 招生辦:0898-65238962 /0898-66722239
地址:??谑袊d大道興丹路3號(郵編:570203)